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5 16:44:5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 ……此处隐藏30246个字……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快一个慢,这怎么解释呢?这用亚里士多德观点确实解释不了,于是伽利略才对他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看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啊,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得到呀!(板书:缜密的思考)孩子们敢于怀疑固然可贵,但怀疑的基础是成熟的思考。

(四)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4自然段)

1.师: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就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做实验,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伽利略是简单的重复吗?他还会怎么试验?(生想象答)伽利略就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球的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试验,这就是反复。透过反复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一丝不苟、认真、坚持)对待科学这样认真、这样一丝不苟、这样执着,这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啊!(板书: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伽利略这样反复的做了许多次试验的结果都是什么?(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 ( ),铁球往下落的( )跟铁球的( )没有关系。 )

(五)走进“公开试验”,领会“伽利略的勇于追求真理”(6自然段)

师: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有什么反应?(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又会有什么反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动笔写一写。

幻灯8看大屏幕:当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_____。______说:“_____。”

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1.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什么?(生答)

幻灯9出示:

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全是对的。

2.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3.师: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____。

4.师: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什么?

5.出示11: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

6.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师总结:是啊,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伽利略的伟大也就在对权威的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追求的勇气和执着。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五、作业。

1、 班级读书会。课下读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走进并解释更多的伟人,开班级读书会。

2、 办班级专刊。写一写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故事,办一期班级专刊。

3、 写给伽利略的一封信。跨越时空,给伽利略写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4、验证:一个棉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结果会是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着地吗?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产生疑问 不迷信权威

科学分析 思维缜密

公开试验 勇于追求真理

反复试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好教材。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了“块状教学”。所谓的“块状教学”,是相对于“线形教学”而言的。传统采用的.“线形教学”法一般以文章的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的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劣势在于老师“圈”得过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块状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分段,学习课文内容分割开或者把课文内容的情节分割成几大部分来学,而是在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实施对“听,讲,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也尝试着使用了“块状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直接入题。

2.给出一组关键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书思考,用这些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组关键词是我精心选择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词语,它们提示了文章的关键内容,能让学生化难为易,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总结、概括的过程。

3、然后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默读写感受。这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伽利略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我重点抓住了“信奉”和“怀疑”这两个词,着力渲染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之深,来衬托伽利略怀疑之勇敢,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第二板块: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这部分主要通过对伽利略分析推理部分的理解,感受伽利略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才产生怀疑的。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光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说清楚,于是,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情况下,猜测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拴在一起,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快谁慢,猜完之后,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自己的理由,讲解时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理由也说得清楚。另外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讲解伽利略分析过程,使抽象的思维变得直观,孩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第三板块: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

这部分主要抓住“反复”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它与重复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伽利略的严肃认真,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板块: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把明理的过程融进了感悟人物品质的教学中,让学生有一条清晰的阅读思路。也让学生明确了伽利略是经过怀疑—分析---事实证明的过程,从而感受到伽利略的伽利略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做法,但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距的,在课堂上仍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渲染亚里士多德在人中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公开试验的部分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另外,课文读的不够,像这样明理的文章本来就应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品人。但由于教学时的紧张,忽略了读得形式的多样,读得层次的递近,读得程度的提升,似乎缺少了语文味。另外,统领全文的问题“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也觉有些生硬,但不知如何处理,请各位同行指教。

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