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13 09:22:4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指名读,齐读;

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评读。

⑶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

【出示节奏】

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馈:

⑴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变化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③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 ……此处隐藏14058个字……: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探讨:比方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六、激发爱好,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学生依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老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爱好,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七、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特别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假如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八、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

九、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奇妙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

我们来沟通一下。

2,师生沟通。(老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尝,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师生总结,扩展延长。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说明(沉醉)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很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日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其次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

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

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

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墨水白雨跳珠大风忽吹散去得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