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5-02-13 13:46:42
小班教案实用【7篇】

小班教案实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讲述:xx轻,xx重。

3、学习整理操作材料,保持桌面的整齐。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时感觉过轻重。

2、物质准备:

教具:玩具卡车两辆,玩具天平一个。实物: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块、棉花、积木、玻璃球。

学具:幼儿用人手一册,人手一支笔;每组一个天平,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看看掂掂,感知货物轻重。

出示两辆相同的大卡车,上面分别放有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卡车上运送一种货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重?哪个轻?

请个别幼儿上来掂掂,再说说:哪个货物重?哪个货物轻?

在汽车上换上一团棉花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轻重。

二、观察天平器的变化,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天平器,告诉幼儿天平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积木和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天平吕有什么变化?天平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平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谁重谁轻,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验证,从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大橡皮泥和积木,让幼儿猜猜谁重谁轻,再请幼儿上来将橡皮泥和积木放在天平器的两边,带领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物体的轻重。

三、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分辨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圈出重的物体。

分辨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掂或在天平器上称一称,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xx轻,xx重。

四、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用书》P9,请个别幼儿大胆地说出谁轻谁重。

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和讨论活动,知道小朋友爬高是很危险的道理。

2、愿意用“XX帮帮我,我要……。”的简单句型请求他人帮助,感知得到满足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糖果玩具等放在高处的柜子上。

活动过程

1、幼儿看图,了解画面上人物的行为。

师:图上有谁?小朋友在做什么?

2、引导幼儿看图讨论,知道爬高的危害。

师:小男孩想要什么?他是怎样做的?摔倒了会怎样?

师:小女孩想要什么?她拿不到,喊谁帮忙?宝宝兴奋吗?

3、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爬高的危害。

师:小朋友你有没有摔交?你是怎样摔交的?感觉怎样样?

师:假定你想要一样东西,可是这样东西放的.很高,你拿不到怎样办,是自己爬高拿还是请大人帮助好呢?

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现在小朋友太小了,有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自己爬高拿东西会摔交的受伤的,我们小朋友不做危险的事情,等长大长高以后,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吗?

4、情形表演,引导幼儿演示请求他人帮助的语言情形。

师:小朋友,看一看柜子上有什么?你想要吗?

请一个小朋友自己上来尝试拿高处的玩具。(够不着)师:拿不到怎样办?你会请老师帮忙吗?

引导幼儿说说:老师帮帮我,我要拿玩具。然后大家一起说一说,将玩具拿给小朋友。

教师(将一瓶糖果放在高处的柜子上):柜子上还有什么?你们想吃糖果吗?谁想来拿糖果?

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拿,尝试够不着,鼓励有一起请求:老师帮帮我,我要糖果。

师:好呀,我你们。教师将糖果拿下来一个一个发给孩子,鼓励幼儿说谢谢。最后让幼儿品味甜甜的糖果。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通过观看情境表演,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学习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

知道生病要去医院看病,并懂得关心问候病人的情感。

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重点:观看情境表演,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难点:学习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

活动准备

有关故事多媒体图片。

熊先生头饰、小兔子头饰、护士帽、白大褂、针筒、药瓶、药、号码牌、医生用具(听诊器、压舌板、手电筒)。

活动过程

1.出示熊先生图片,激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它是谁?今天熊先生不能够帮助别人寻找失物了,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教师扮演熊先生,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

提问一:熊先生怎么了?(熊先生,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

提问二:熊先生应该找谁帮忙呢?(熊先生感到身体不舒服,与幼儿讨论熊先生应该找谁帮忙?)

2.教师完整的情境讲述表演。

(一个教师扮演熊先生、一个教师扮演医生、一个教师扮演护士。)

3.出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幼儿回忆并且讲述故事内容。

提问一:熊先生到医院第一件先干什么事情?(熊先生先去挂号)

提问二:熊先生看到医生兔妈妈,医生是怎么问他?(熊先生,您哪里不舒服?)

提问三:熊先生是怎么回答医生的?(我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觉得全身乏力。)

提问四:医生给熊先生看好了病,又对他说了什么?(你感冒了,要按时吃药,多休息、多喝水,很快就会好的。)

提问五:最后,熊先生看好了病对医生说了一句什么话?(谢谢 ……此处隐藏1054个字……空间的性质。

难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操作,并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活动准备

1.装有水的水盆若干。

2.自制潜水员,透明杯每人一份。

3.纸、笔。

4.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潜水员,提出问题

师:你们看,知道他是谁吗?(出示潜水员)

师:潜水员会干什么?把潜水员放在水上。

师:咦!潜水员为什么没有潜入水底呢?

二、基本部分

1.出示透明杯,进行猜测,并分组试验,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这是什么?

师:我要用这个杯子帮助潜水员潜入水中,猜一猜潜水员的衣服会不会湿呢?

幼儿操作,并交流结果。

师:你们的潜水员进入水中了吗?

师:潜水员的衣服湿了吗?

2.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师:许老师今天也要来试一试,注意看哦。

幼儿讨论:潜水员现在在哪里?他的衣服会湿吗?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我的潜水员衣服湿了吗?

师:我是怎么做到的?

幼儿讨论: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水底而衣服没有湿?如何让潜水员潜入水底而衣服不湿?

幼儿记录杯子放入水中的方法。

3.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调整方法,再次操作。

师:你们可以再试一试,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的潜水员衣服不湿。

引导幼儿及时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你的潜水员在运动的过程中湿了吗?

师:你是怎么做的?你认为潜水员为什么会湿?

师:水是怎么进去的?

4.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

幼儿交流讨论。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师:谁的潜水员没湿,是如何做到的呢?

幼儿讨论潜水员不湿的方法。

师:为什么同样是把杯子放入水中,潜水员有的会湿,有的不会湿?放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交流。

教师操作两种方法(直放、斜放),幼儿观察。

师:水只要有一点缝隙就能跑进杯子里去,为什么杯子竖直放进水里,水就没法进入到杯子里呢?

小结:当杯子竖直倒扣放入水中,杯子里充满了空气,挡住了水,水进不来,潜水员就不会湿;如果倾斜杯子,空气就会从杯子里跑出来,水也会流进杯子里,潜水员就会湿了。

三、结束部分

1.请幼儿可以再尝试。

2.整理材料。

活动延伸:

1.出示纸巾,将纸巾放在杯底,问:“将杯子放进水中,纸巾会湿吗?”

2.请幼儿回家后进行试验,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紧凑。从执教后的效果上来看,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通过一次次问题的抛出,请幼儿思考,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次操作都给幼儿新的挑战,让幼儿自己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原来空气无处不在——由于杯子里充满了空气,当我们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时,杯子里的空气就会把水阻隔在杯子外面,不会进入杯子里。

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自由探索空间,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同伴间相互的学习。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萌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圆形实物,结合观察图片内容,学习儿歌内容。

2、采用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皮球、铃鼓、盘子、镜子、桔子、箱子。

知识准备: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圆形的事物,获得更多的感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在“神奇的箱子”里取圆形实物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 出示“神奇的箱子”,让幼儿取物,说出实物的名称及形状。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箱子,箱子里装着什么,我请坐得好的小朋友来摸一摸。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取物,说出名称及形状。

2.运用图片展示实物的形象,讲述图片内容。

师:老师把这些圆圆的东西都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

出示实物图片,引导幼儿讲述用句式XX圆圆。

二、学习儿歌内容。

1.介绍儿歌的名字。

师:有一首儿歌讲得就是这些,儿歌的名字叫《圆圆圆》。

2. 教师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3.师幼共同看图念儿歌2—3遍。

三、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体验活动的乐趣。

1.拍腿念儿歌。

2.拍肩念儿歌。

3.拍手念儿歌。

教学反思:

这周我们的主题活动是认识圆形,小朋友们通过上周认识水果学到了很多关于圆形的东西,并且圆形是小班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状,它也是孩子在接触形状时最先能够画成功的'一种图案。从基本形状入手,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能够感知不同的形状,而小班语言《圆、圆、圆》是一段不错的儿歌,短小、精练,琅琅上口。所以在这次教研课我选择了这首儿歌,作为一名新老师,第一次上课心情紧张万分,幸好有各位老师的帮忙和指导,让我有了充分的认识,而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感知圆形实物,结合观察图片内容,学习儿歌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基本掌握这首儿歌。而在这次活动中结束后则侧重于让幼儿感知其它各种圆形形状,进行尝试性地仿编,带入儿歌。

在课刚开始时我先用“神奇的箱子”来吸引幼儿注意,随机喊幼儿来猜箱子里的物品,用猜的方式引导幼儿用动口,动手动脑,使幼儿在整个课堂中保持着,积极,主动,稳定的学习情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朋友也高举小手说:“老师,我知道!”,更让人欣慰的是小朋友们通过前几天对圆形的物品的认识都很准确地说出物品的名字和形状。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不同的物品记忆不是很好,于是我使用了形象鲜明的图画贴在黑板上,让幼儿在图画的暗示下熟练地掌握了儿歌的内容。甚至我还没有开口孩子们已经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出了xx圆圆,而通过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读儿歌,让幼儿加深记忆,和身体一起说话。但是毕竟幼儿年龄较小,打节拍等有些难度,所以我特意放慢动作,造成了课堂进度缓慢等不足,虽然课结束了,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轻松。有许多的地方还值得我进一步去思考去改进,如如何准备教具?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如何演示每一动作等等都必须要考虑清楚,对于怎样上好一课,实在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思考。一节虽然结束了但另一节课才刚刚起步。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向老师们多多学习,多多交流沟通,多多分析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班教案实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