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时间:2025-02-13 07:10:5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设计思想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篇文言课文,是《左传》中的一篇优秀叙事作品。《左传》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因之,本文的学习,欣赏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领略人物性格之美、辞令之美。便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课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到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到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这些障碍,要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教师针对性进行点拨。

同时,作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把握常用实词,辨析常见虚词,亦是教学重点之一。

褚树荣老师认为,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有三个层面,即文句——文章——文化,很有道理。学习古代文章,不仅是掌握词句,了解文意,还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借此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情有所获。

故本课教学设想是: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合作探究。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以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

(2)课堂上解决疑难字句,在词句积累过程中复习成语,打通古今汉语联系,学以致用。

(3)尝试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表达观点。

(4)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受人物,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5)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

设计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方式,诵读课文,填空概括文意。分角色朗读,赏析人物的语言和性格。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

方法设计

1、朗读法 运用诵读、自读和领读等多种形式,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情景设疑法 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结合文本语境合理推理词语意思的语文能力。

预习设计

1、你对《左传》了解多少?收集相关的材料。

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课文那个地方精彩?为什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由学生的预习导入:投影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问:这个“退”字给如何理解?请学生回答。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烛之武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解除了秦晋两国对郑国的围困?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大智大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一下春秋时期的刀光剑影;走近这位古代的英雄,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熟悉文本,积累字词

1、学生介绍《左传》,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2、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选择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

3、学生齐读课文。

(1)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师生一起纠正字音、句读。(投影显示)

4、积累字词(投影显示,学生在语境中推测,教师相机点拨)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

越国以鄙远 且贰于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释下列黑体词,了解其活用类型

夜缒而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 若亡郑而有益于秦

(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

其: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以: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 晋军函陵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5、字词训练(投影显示,请以下列黑体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楚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现代成语脱胎于古代文言,学生掌握一些,此举举一反三,既活学活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深入文本 ,把握内容

(一)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然后请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原话回答)

2)两国驻军有何特点?(原话回答),为何详细写出驻军位置?

3)虽有不被重用的牢骚,却答应临危出使,你如何看烛之武?

4)以危国之臣的身份说服对手,烛之武找的出发点是什么?

5)你如何看晋国退兵的原因?

(二)根据文意,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字进行评价。(投影显示)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 )矣;

烛之武临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 )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激荡学生的思维永远是语文课的一个任务,用文言思维如何?这是一个尝试。)

四、感受文本,把握形象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节奏,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点拨:

1)注意每段的语意,注意语调、停顿、重音的处理。

2)要求——读出人物的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3)方法——先在组内自主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展示。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2、请学生思考、讨论:

⑴烛之武有哪些可爱之处?用林则徐的哪两句诗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 ……此处隐藏38006个字……复诵读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两课时。

内容分配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课时解决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单讲解时局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因为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

【明确】因为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

【明确】佚之狐。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